一、了解体检项目
一般来说,体检项目包括内科、外科、眼科、耳鼻咽喉科、口腔科、女性妇科等临床各科常规体检项目,常规化验、生化检查等实验室检查,以及彩超、心电图、DR、CT、骨密度、红外乳腺检测、钼钯检查等辅助检查项目三大类。
二、认识常规符号
查看体检报告单时,要注意常规符号,向上的箭头表示与正常值相比,你的体检数据偏高,向下的箭头则表示偏低。“到底高多少或低多少,可以查看报告***项的正常范围。有的体检报告还会有颜色,黑色表示正常,红色则代表异常。此外,阴性以‘-’表示,阳性以‘+’表示。”
三、分析体检结果
体检中各个项目的检查结果最终会以数据、文字、图像三种形式呈现在报告单上。
1、数据
数据用于一般检查、血压、血常规等,可以通过观察、实验或计算得出确定结果。例如,血常规主要检查是否贫血和白细胞情况。若血红蛋白太低,即男性少于每升120克,女性少于每升115克,则是贫血。红细胞多了也不好,会使血液黏度增大,引起血液流通不畅。白细胞数值偏低或偏高都有问题,升高标志着体内有炎症,下降则有许多原因。若白细胞非常高,同时出现幼稚细胞,则有可能是白血病。
2、文字
体检报告单上除了数字,还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医生主观诊断的部分,包括内外科、耳鼻喉科、眼科的检查以及各类辅助检查的诊断概述、诊断结论和检查汇总等。
3、图像
在体检报告单上常出现的三种图像是X光检查、心电图和超声检查。专家指出,这些图像专业性很高,需要专业人士进行解析,普通群众不要一知半解地妄自下定断,但可以通过医生的诊断概述和结论等文字内容,较便捷易懂地获取图像信息。
(1)X光检查:
X光检查是检查肺部疾病的主要方法。看片时,普通人应该有正常的肺纹理,但吸烟人士肺纹理会增粗。此外,还要看有没有密度增高影、肿块和结节。当发现有密度增高影和结节,一般不立刻定性,需要进一步做CT检查。良性病变,一般边界清楚,不伴有淋巴结肿大或积液。若是恶性,需要及时就医。
(2)心电图:
它可以帮助诊断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、心肌梗死等症。T波ST段异常是心电图中最常见的异常情况,提示心肌缺血,可能与冠心病、高血钾、高血压或检查前过度疲劳有关,有参考价值,但不做诊断依据。
(3)超声检查:
利用人体组织对超声波吸收的差异,将各种组织、器官及病变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。现在患者接触最多的超声波检查是彩超,它对甲状腺、乳腺、肝、脾、胆囊、胰腺、肾及膀胱的多种病变能及时获得早期诊断。
不是所有数据都具有确诊价值
“大家不要把数据进行简单对号入座,需要结合临床进行分析”,古鲜明表示,在这些数据当中,有的存在诊断价值,有的则仅供参考,需要与其他临床检查结合起来才有意义。“一般来说,任何辅助检查都没有确诊价值,需与临床或其他检查结合起来分析才有诊断价值。”
具有诊断价值的数据
一般成人,胆固醇、甘油三酯、低密度脂蛋白超过正常范围,被视作高血脂,但发生血脂高的情况,也有可能是近期脂肪吃得比较多,若正常代谢,保持一夜大概10小时空腹,第二天的血脂应该就会正常。而出现空腹血脂高,则可认定为高血脂。
此外,尿常规化验的一些数据也具有诊断价值。它主要是查看是否存在血尿、蛋白尿。血尿常见于肾炎、泌尿感染、肾结石、肿瘤等,引起蛋白尿的常见原因有肾炎、肾病。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红细胞,有血尿就表示存在异常,但应排除女性生理期污染。在显微镜下,每个高倍视野红细胞数(红血球)超过1个就是异常。
需要与其他临床检查结合的数据
有的数据要与其他数据结合观察才能发现病症。例如,肝功能检查中,单个指标的确诊价值是有限的。肝功能损害指标有很多,涉及总胆红素、谷丙转氨酶、白蛋白等。肝功能存在损害时,总胆红素增高,谷丙转氨酶增高。如果肝功能损害很严重,白蛋白降低。
因此,最终诊断必须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,要追问病史,是否嗜酒、身体是否肥胖、有无脂肪肝、有无心脏病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肝功能在正常状态下,转氨酶也是有变化的。如剧烈运动、熬夜时,转氨酶会暂时升高,因此不用看到转氨酶升高就恐慌,认为自己患上了肝炎或乙肝。
【纠正体检报告认识三大误区】
有的人拿到体检报告以后,喜欢与其他人的体检报告进行比较,看到数据稍微超出,就非常担心,还有一些人则是尽管数据不正常,但自我感觉良好,便把报告扔一边去了。专家表示,这些都是体检的认识误区。
误区一:与其他人的体检单盲目比较
因为各个医院采用的仪器、试剂不同,正常值也可能不同,而且有的检查项目各地采用单位不同,结果也会有区别。
切勿盲目比较体检报告单,检查仅反映当时时间段的水平,而疾病是动态发展的,所以即便在同一家医院,不同时间检测出来的结果也可能不同。此外,不同性别,不同年龄段,正常值都会存在差异,所以切勿拿自己的体检报告与别人进行简单比较。
误区二:数据与参考值不同就认为一定患病了
体检的正常值是统计学根据大样本定的通用指标,没有包括“小概率”事件。从广义来讲,它只是一个提示性指标,并非“铁律”。尤其是内分泌指标总是随着个人生活习惯、身体状态、环境影响而不断波动。体检前的许多行为也会对体检产生影响,例如休息不好转氨酶会增高。此外,检查设备也有优劣之别,存在一定的误差。
误区三:体检状况良好就万事大吉
很多疾病的形成,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,在发生器质性病变之前,器官的功能水平会先下降。体检各项指标虽然在正常范围内,但是偏高或者偏低,都应该重视。
专家指出,若检查结果反映健康状况存在问题,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及时复查和就医。若检查身体状况良好,也应该关注某些“临界”数据,比如血脂偏高、血糖偏高,这并不是一种病,但都是危险因素,会导致代谢综合征、高血压、冠心病等疾病。为此,我们要根据这些信息,合理安排好自己以后的生活作息和习惯。
“即使每年体检都没问题,也该把以往的体检报告好好保存起来,以供对比参考。”至于体检频率,体检时间分为三个年龄段:小于30岁,一到两年;30~60岁,一年左右;大于60岁,半年到一年。“体检前注意饮食,不吃高脂、高蛋白食物,不饮酒,忌猪肝猪血等铁质含量高的食物,不吃对肝、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。”
更多体检知识,敬请关注中康体检网( www.viptijian.com )